Sunday, October 02, 2011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
>> from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就在國片流行潮已延燒至賽德克‧巴萊下集之際,我才終於撥出時間去看了一直很想看的這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那些年錯過的大雨,那些年錯過的愛情,好想擁抱妳,擁抱最後的勇氣……」
主題曲的旋律引領著我走進電影院,也讓我驚豔地被拉回那一段青春歲月,彷彿又回顧了一次稚嫩的人生階段。原本以為讀男校的我不會有太多共鳴,因為那些年我們班上甚至沒有女孩!沒想到很敢以誇張手法呈現的導演九把刀,還是用許多寫實的情節與經典的對白,一次次翻湧起每個人心底的浪花,幼稚卻又純真的故事,強烈對比著經歷社會化過後的成年人。
雖然有些畫面欠缺考究,橋段也經過修飾和誇大,但青澀的曖昧情節述說著青春的無可替代,即使是徒勞無功還是要放手一搏的衝勁,或說是傻勁,即使是浪費時間、自找苦吃也還是要耍帥堅持下去的執拗個性,幼稚,原來就是小男生的示愛模式,即使看在同年齡成熟女孩的眼中是多麼一文不值,這卻是青春最珍貴最值得回憶的部分。
我沒看過小說,不然我相信有更多值得回味的經典台詞藏匿其中。
「青春是一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盼望回頭再淋它一次。」
「成長,最殘酷的部份就是,女孩子永遠比同年齡的男孩子成熟。女孩的成熟,沒有一個男孩招架得住。」
「我想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而我的世界,不過就是妳的心。」
「告訴妳,相不相信我十年後連log都不知道是什麼,也可以活的好好的。」
「人生本來就很多事是徒勞無功的啊。」
「不像考卷,所有複雜困難的問題都能得到一個解答,真實人生裡,有些事永遠也沒有答案。」
「我也很喜歡,當年喜歡妳的我。」
「真羨慕他們呢。」
>> from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看電影的時候有幾幕熱淚快要奪眶而出,好在我都即時想起導演九把刀的尊容讓自己冷靜下來,要不是選角得宜,我怕很多畫面都會只剩下開玩笑、無知、幼稚,而失去背後真誠的那顆心。
回憶青春很棒,但知道青春已死卻一點也不。無法回到愛做蠢事的年紀,單戀、寫情書、傳字條、告白失敗,成熟的代價是找不回的青春,無法回頭,只剩回憶。我們都眷戀著、討厭著、嘲笑著當年的自己,誰早就知道,那些年的我們也多讓人羨慕著。
直到剛才好奇才終於去確認了女主角本人的現況還有九把刀與彎彎的關係,確實劇情張力的背後不一定對應著真實世界的發展,就像男主角沒那麼帥一樣,回憶總是需要去蕪存菁、加油添醋才會更精彩動人。青春吶!走進電影院重拾那段時光吧!
Saturday, July 02, 2011
Puzzle - BOOK SHOP
託vivi的福,在上篇文章出現不久之後就把另外一幅拼圖含包裝盒都送來了,我也趁著熱血尚在,決定要盡快撥空挑戰它!
這次的執行策略稍有不同,我決定利用週間睡前約莫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空檔,和vivi稍加分工一起完成這幅拼圖,當然拼圖上的策略仍是大同小異,我就不多提了。
剛有過一次記憶猶新的經驗,又多了一個小幫手(雖然不太認真),這次幾乎是不知不覺,每天以蠶食鯨吞的方式在拼築著,莫名地就快要完成了。但也許因為相對於看電視或睡覺,拼圖這件事的priority比較低,有幾天可能只拼個幾片或甚至沒進度,所以比預估的一個禮拜多花了兩三天,就這樣,只利用工作天的閒暇還是能夠輕易挑戰的。
說真的,拼圖實在蠻好打發時間的,可惜我不甚喜歡破壞自己辛苦完成的拼圖,也對於重複挑戰相同作品感到興趣缺缺,若選擇購買收藏,就得面對不便宜的價格和裱框、收納等問題。想到這裡,就覺得該有個「二手拼圖交換聯誼社」,讓會員們出售舊拼圖,或是直接拼圖對換,又或者像雷諾瓦這種拼圖業者說不定能以1/3價收購二手拼圖,再以1/2價賣出,也能促進商機帶動消費。唉呀,我的重點其實就是抱怨拼圖這個休閒活動的代價稍嫌高昂,我也只好久久品嚐一次,無法列入固定的日常生活嗜好。
相關文章:
Pixels: Puzzle - CHILL OUT
Pixels: Puzzle - ANTIQUES
Monday, June 06, 2011
Puzzle - ANTIQUES
>> from 雷諾瓦
這回端午連假都給我拿來玩拼圖和看球賽度過了,本來拼圖就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我愛它拼湊時的組合樂趣和完成時的成就感,卻討厭它不知該如何處置,裱框之後又佔空間又難攜帶的困擾。其實還有一點,就是漂亮的拼圖通常也都價格不斐,這次因緣際會拿到這組"Book Shop/Antique Shop"書店+古董店/2in1的其中一幅,雖然只有500pcs,閒著無聊還是來挑戰看看~
拼圖的第一步驟,不用我多說,當然是先找好適合的平坦底板,把拼圖灑出來,然後依著圖面將外框先搞定,理論上在將拼圖翻正面尋找外圍的同時應該要順便將同區塊色系的拼圖分類,接下來的工作才會更有效率,不過這次區區500片,我又一邊分心在聽音樂或看電視,就僅只是先拼外框,再依各區塊挑出所屬色系的拼圖片。
因為拼圖不大,完成外框、招牌、植栽等較簡單的部分,再將稍具挑戰性的白綠遮陽布搞定後,就已經完成大半了,當對比比較鮮明的物件都被我一一完成之後,就得來面對餘下眾多的棕色系拼圖片。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第一次挑戰油畫作品才發現,以往可以仰賴顏色或形狀來組合拼圖,但油畫裡的色彩調配並沒有這麼守規矩,明明是咖啡色的木框卻可能出現藍色或綠色的線條,鏡面更是色彩繽紛,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顏色確實讓人困惑,此時就只好單靠幾何線條與形狀來判斷了。
就在只差二三十片的時候,可能太心急卻又不專注,我竟然不小心把拼圖打翻到地上,起因就是我把拼圖底板當作畫板拿來拿去,結果一撞到桌角就讓我當場傻眼,楞了一下之後才重拾耐心來復原,好在有些區塊還依依不捨著,再加上是第二次著手,沒多久就完璧歸趙了,算是拼圖過程的小意外插曲,害我多拼了至少五十多片。
最難辨別的部分不過十幾片,即使try&error也不花什麼時間。終於大功告成啦,上次挑戰1000片,這次變成500片,雖然有些小退步,不過這份量剛好適合週末打發時間,即使是上班日每天拼個一兩個小時,也是不消一週就能完成,對於入門找樂子的人來說,也比較不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吧。之後如果有機會的話,或許能拿Antique Shop換來Book Shop,再來挑戰另外500片!
相關文章:
Pixels: Puzzle - CHILL OUT
Sunday, May 29, 2011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from Wikipedia
終於要來回顧這部經典鉅作了,在此之前,先說說這奇怪中文譯名的由來:起因於1994年台灣引進的一部舊片"The Sting",中譯名為「刺激」(1973),而隔年才在台灣上映的這部電影,可能片商們覺得劇情也很「刺激」吧~就直接被叫做「刺激1995」了,所以這可是個外國人聽不懂,十足"Made in Taiwan"的名稱,類似奇怪的中譯名其實屢見不鮮。
1994年在美上映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編自Stephen King短篇小說"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若直譯為「鯊堡監獄的救贖」,雖然不好記,但或許更貼近劇情主線。Andy不只為自己贖罪,也為監獄的其餘囚犯帶來救贖與希望,尤其是Red。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遭受冤獄的對待,你能像Andy一樣懷抱希望嗎?小時候看過不少香港黑獄電影,要就忍氣吞聲屈服於恐懼之中,要就拼死反抗但除了逃獄你仍舊身在體制之中,一旦你融入了這個體制環境,你的希望或許該是一輩子都不要離開這個體制;與體制對抗,甚至沒有任何希望。
黑暗面通常是拿來訴說一件真正黑暗的事情。小時候看電視電影故事書,從來都是幸福快樂的結局,套現在的說詞就是「爽!大快人心」;不知道哪時候看了一部外國電影,演到男女主角都死了,畫面轉黑出現片尾字幕,我才真正被震撼到,原來這世界上也有這麼「不爽」的故事。
不攸關黑暗之中是否有光明,希望是給自己的最大救贖。也許電影劇情太緊湊精彩,以致於跟著男主角的腳步滿懷自信與希望反抗體制、救贖他人實在痛快,但該如何先救贖自己,才是一件需要時間沉澱,可能要花上一輩子的最重要的事。
雖然這部電影在1994年上映時票房不佳,獲提名的幾項奧斯卡又被「阿甘正傳」奪走風采,本片卻在出租市場大獲好評,長居IMDb觀眾票選最佳電影冠軍。電影中許多經典畫面都令人回味無窮,最知名的莫過於Andy在滂沱大雨中沐浴、重獲新生的一幕,其他像是在監獄播放「費加洛的婚禮」,囚犯們如沐春風般彷彿享受短暫的心靈自由,石頭擊穿牆上海報的一刻,還有翻開聖經發現秘密的那瞬間,"Dear Warden, you were right, salvation lay within. - Andy Dufresne"。
服刑超過半輩子的Brooks,在監獄裡有再熟悉不過的環境與朋友,受人尊重;丟到社會裡卻只是個手腳不靈活、反應緩慢的糟老頭,無親無故,怎麼可能要再重新適應一次呢?無疑是被體制化給惡整了,說是假釋,其實卻判了死刑。相較之下,Andy確實為Red帶來一絲希望,也就只要這一丁點的目標存在著,就不會走上生命的終點。
非常真實,不是嗎?每個人都在用前半輩子適應各種環境變化,追求各種人生目標,好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能在適合的環境中,有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沒找到已適應的環境、或是環境改變,或許會生活的辛苦一些;如果沒找到人生目標、或是已經達成,或許要花些時間再想。可怕的是兩個最差狀況同時發生,你不知為何而苦時,誰都不想走到那一天。
之所以重看這部電影,其實是因為我幾乎忘了故事結局,只記得很好看,這種事很不常發生,所以也許我的記憶力開始退化了,但也足以證明,這是部值得不斷回味、一看再看的佳片。雖然談到許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劇情主線卻總是有大快人心的發展,加上完美的故事結局,也難怪會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偉大電影。
寫完這篇,或許我也該去找「刺激」這部舊片來看,似乎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只是不知道上哪找。XD
Saturday, May 28, 2011
羅馬假期 (Roman Holiday)
>> from IMDb
雖然放了一張彩色照片,這部誕生於1953年的電影卻是部黑白片。衝著Audrey Hepburn的名氣看了這部片,整部電影果真也因Audrey Hepburn而純真動人。
這是Audrey Hepburn的初試啼聲,也是成名之作。簡單浪漫的劇情,述說著公主與小記者的偶然相遇與短暫戀曲,輕鬆詼諧的故事反而突顯出女主角的自然不造作,也因此捧紅了Audrey Hepburn,還有她那一頭俏麗的短髮(顯然不是人人都適合:p)。
電影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劇本獎,如今已成為值得收藏的經典作品。向來只看過靜態照片的我也終於一窺永遠的女神Audrey Hepburn的風采,相信我,看過電影的你將再也不會懷疑Audrey Hepburn的迷人魅力。
Sunday, April 10, 2011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 from 開眼電影網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對於這部電影一直是久聞其名未逢其面的我,終於找到機會欣賞這部經典作品。看似簡單平凡的勵志小品、搭配溫馨感人的配樂,映照出40年間的美國歷史,真誠的人性與美好的結局。雖然很多時候看似運氣主導了成功,但天助自助者、傻人有傻福,堅強而單純的阿甘絕對夠資格成就一趟不凡的人生。
我很好奇電影與原著小說中的阿甘是否是不同個性的人,女主角Jenny又扮演著什麼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聞這部分的故事改編頗有落差,電影比起小說更偏勵志與感人取向。無論如何,Tom Hanks又再度演活了Forrest Gump,這個執著勇往直前的平凡小人物,在多變的環境中傳達出簡單踏實的夢。
瀏覽過IMDb Top 250 Movies,很多年代久遠已不可考,喜歡看電影卻又不愛踩到地雷,有時候挑經典舊片來看反而不容易失望,只盼望出租店也有收藏老片的習慣,讓我的經典回顧系列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Tuesday, April 05, 2011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
>> from 開眼電影網
文明人有一種天性,喜歡將所作所為合理化;而大部分時候,這種過程都發生在事後。
在看電影之前,我就已經被片名還有DVD盒上的劇情概要給誤導了,我誤解了「天才」的意義,以為這是什麼完美詐欺、不留痕跡的精心策劃騙局,像是「變臉」或「機動殺人」那種身份替代,但過程也許像是香港一部舊片「怪談協會」般神不知鬼不覺令人戰慄。
不過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Matt Damon所飾演的Ripley比我想像中單純又脆弱許多,因為對上流社會的好奇與渴望被捲入,坦誠相對反而導致錯手殺人,之後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掩飾與痛苦。究竟該選擇以Tom還是Dickie的身份活下去呢?該坦承一切還是深埋內心?過去那個有選擇權的Ripley已不復在,為了苟活被迫一再深陷的他已喪失自我。
Ripley是個可悲的角色,"talented"給我的感覺諷刺意味多過讚揚,即使幸運逃過死刑,永遠得關上心門、偽裝自己的痛苦折磨,也像「無間道」一樣,深沉到無法形容。本以為與Peter相愛並恢復Tom Ripley身份是個美好結局,可惜天不從人願,悲劇仍須上演。
"How far would you go to become someone else."成為別人的同時也失去自己。為了圓一個謊,得說更多更多的謊,最終除了謊言,也一無所有。
Saturday, April 02, 2011
告白 (Confession)
>> from Yahoo!奇摩電影
很久沒寫電影心得了,既不是因為沒看電影,也不是沒有心得,只是潛在完美主義作祟,想要像個影評人般為電影下註解,以客觀陳述代替主觀感受,也因此難以提筆,總以為這是件沉重的負擔。仔細想想,我本來就只是個惰性很深的人,除非特別無聊,無論觀影前後都不會做什麼功課,對於那些令我難忘並大呼過癮的電影,其實我也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主觀的人生體認投射在角色與劇情當中,共鳴越多迸出的火花就越燦爛,何必給自己寫作壓力呢?沒錯,我並不在意也不需要在意其他人看到些什麼,只需單純記錄著,被我寄情的故事們。
沒做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了「告白」這部電影,真的頗令人驚豔。雖然劇情的主線既驚悚又哀傷,卻帶給我一種彷彿偵探情節的快感,我很喜歡松隆子冷冷的語調和演出,幾位小主角們的所作所為在我看來雖被刻意誇大了,但那股被需要和叛逆的感覺卻是千真萬確的,母親的愛化為恨,化為復仇行動時的力量是非常可畏的,諷刺的是當一個復仇計畫告終,也許另一個也正萌芽。
拋開感性來分析,我對於復仇主打心理戰這點深表贊同,真正可敬的敵人是恐懼,不是既成事實,是害怕突如其來的傷害,而不是死亡本身。因此,訴說復仇計畫比起復仇行動來得更具張力,嘲笑也比攻擊更具傷害力,每個人都有脆弱的弱小心靈,只要找到破綻,人其實不堪一擊。
前陣子看的電影不少,但要去回想、翻舊帳不太符合我的個性,反正電影總是會一直看下去的,有留下心得的這些就當作幸運兒吧。
Wednesday, February 16, 2011
3ds Max 作品集
這幾個月來在聯成電腦自費進修,說來並沒有對專業領域有幫助,倒是專注於工具軟體的學習和應用,或許這是最基礎的練習了,抱著準備面試作品的心情,如今終於可以展示我的學習成果了。
我使用的軟體是3ds Max 2010+VRay 1.5 SP4a,但硬體設備甚至只是單核心的筆電,CPU時脈2.0GHz,所以算圖真是耗時費工,浪費了不少等待的時間。
在此回顧並整理一下製作3D實景圖的流程:
- 找尋喜歡的照片或是運用手邊現有的CAD設計圖面。
前者而言,我都是在Yahoo!室內設計專區和幸福空間瀏覽選擇;後者則按圖施工,好處是尺寸比例較不花功夫,但配置家具時更需要掌握空間的協調與美感。 - 天花板、地板、牆壁。
估計實際尺寸即可,只要比例協調,絕對尺寸不用太在意。 - 架設攝影機,決定視角。
這可能會是耗時費力的一項工作,如果你對於攝影角度沒有直覺與敏感的話。一方面判斷攝影機的視野與高度、位置,另一方面調整天地牆的輪廓。以我的經驗而言,有時候幾分鐘就設置完成了,但也曾經整個下午都耗掉仍不甚滿意。 - 建立模型,自製或善用模型庫。
彈性運用的宗旨在於保有設計風格但不必斤斤計較,運用既有模型庫相當省時,只需注意面數是否過多,材質是否恰當;至於結構簡單而規則的物品,通常自行製作更有效率,也可省去在網路上瀏覽或是修改模型的時間,可謂量身訂做。 - 張貼初步材質。
無論是塑膠、金屬、玻璃、薄紗、布料、磁磚,這個階段的工作僅需概略呈現家具家飾的質感與配色,細部調整留在後頭。 - 燈光佈置。
無論3D虛擬實景圖或是真實世界都是如此,燈光是主宰氣氛的關鍵。通常這也是最花時間的地方,畢竟也進入了製作後期。為了營造出照片的效果,除了直接或間接照明的真實光源,有時也得放上一些虛擬光源做補光或反光,以逼真完美為目標。 - 重新檢驗材質,留意反光與色溢。
加上燈光後就需立即處理大面積物體的色溢,否則色偏之下對材質也會誤判。此時進一步調整材質的色澤、亮度、顆粒感、反光程度,配合燈光與環境光的調整,這將是作品從90分到100分的關鍵,當然也是最辛苦費力的部分。 - 調整細節參數,出圖!
諸如出圖尺寸、材質高光模糊之細分值、間接照明之品質參數等,最後的工作並不困難,需要的僅是時間而已,去休息一會兒,高品質的成品就出爐啦。 - 進入後製工廠:Photoshop。
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3ds Max調整亮度與對比,這些小事交給Photoshop就行了。希望設計被看見是需要噱頭的,加些創意便能讓作品更上一層樓。加上柔焦鏡頭就變身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場景,蓋上你專屬的浮水印,留下永恆的戳記。
算是初學者的經驗談吧,畢竟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細節的掌握才是老手與新人的差異。3ds Max是套既強大又很吃資源的軟體,我看勢必要來升級電腦配備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