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9, 2011

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from Wikipedia

終於要來回顧這部經典鉅作了,在此之前,先說說這奇怪中文譯名的由來:起因於1994年台灣引進的一部舊片"The Sting",中譯名為「刺激」(1973),而隔年才在台灣上映的這部電影,可能片商們覺得劇情也很「刺激」吧~就直接被叫做「刺激1995」了,所以這可是個外國人聽不懂,十足"Made in Taiwan"的名稱,類似奇怪的中譯名其實屢見不鮮。

1994年在美上映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編自Stephen King短篇小說"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若直譯為「鯊堡監獄的救贖」,雖然不好記,但或許更貼近劇情主線。Andy不只為自己贖罪,也為監獄的其餘囚犯帶來救贖與希望,尤其是Red。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遭受冤獄的對待,你能像Andy一樣懷抱希望嗎?小時候看過不少香港黑獄電影,要就忍氣吞聲屈服於恐懼之中,要就拼死反抗但除了逃獄你仍舊身在體制之中,一旦你融入了這個體制環境,你的希望或許該是一輩子都不要離開這個體制;與體制對抗,甚至沒有任何希望。

黑暗面通常是拿來訴說一件真正黑暗的事情。小時候看電視電影故事書,從來都是幸福快樂的結局,套現在的說詞就是「爽!大快人心」;不知道哪時候看了一部外國電影,演到男女主角都死了,畫面轉黑出現片尾字幕,我才真正被震撼到,原來這世界上也有這麼「不爽」的故事。

不攸關黑暗之中是否有光明,希望是給自己的最大救贖。也許電影劇情太緊湊精彩,以致於跟著男主角的腳步滿懷自信與希望反抗體制、救贖他人實在痛快,但該如何先救贖自己,才是一件需要時間沉澱,可能要花上一輩子的最重要的事。

雖然這部電影在1994年上映時票房不佳,獲提名的幾項奧斯卡又被「阿甘正傳」奪走風采,本片卻在出租市場大獲好評,長居IMDb觀眾票選最佳電影冠軍。電影中許多經典畫面都令人回味無窮,最知名的莫過於Andy在滂沱大雨中沐浴、重獲新生的一幕,其他像是在監獄播放「費加洛的婚禮」,囚犯們如沐春風般彷彿享受短暫的心靈自由,石頭擊穿牆上海報的一刻,還有翻開聖經發現秘密的那瞬間,"Dear Warden, you were right, salvation lay within. - Andy Dufresne"。

服刑超過半輩子的Brooks,在監獄裡有再熟悉不過的環境與朋友,受人尊重;丟到社會裡卻只是個手腳不靈活、反應緩慢的糟老頭,無親無故,怎麼可能要再重新適應一次呢?無疑是被體制化給惡整了,說是假釋,其實卻判了死刑。相較之下,Andy確實為Red帶來一絲希望,也就只要這一丁點的目標存在著,就不會走上生命的終點。

非常真實,不是嗎?每個人都在用前半輩子適應各種環境變化,追求各種人生目標,好讓自己的後半輩子能在適合的環境中,有活下去的理由。如果沒找到已適應的環境、或是環境改變,或許會生活的辛苦一些;如果沒找到人生目標、或是已經達成,或許要花些時間再想。可怕的是兩個最差狀況同時發生,你不知為何而苦時,誰都不想走到那一天。

之所以重看這部電影,其實是因為我幾乎忘了故事結局,只記得很好看,這種事很不常發生,所以也許我的記憶力開始退化了,但也足以證明,這是部值得不斷回味、一看再看的佳片。雖然談到許多值得深究的議題,劇情主線卻總是有大快人心的發展,加上完美的故事結局,也難怪會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偉大電影。

寫完這篇,或許我也該去找「刺激」這部舊片來看,似乎是我感興趣的題材,只是不知道上哪找。XD

Saturday, May 28, 2011

羅馬假期 (Roman Holiday)


>> from IMDb

雖然放了一張彩色照片,這部誕生於1953年的電影卻是部黑白片。衝著Audrey Hepburn的名氣看了這部片,整部電影果真也因Audrey Hepburn而純真動人。

這是Audrey Hepburn的初試啼聲,也是成名之作。簡單浪漫的劇情,述說著公主與小記者的偶然相遇與短暫戀曲,輕鬆詼諧的故事反而突顯出女主角的自然不造作,也因此捧紅了Audrey Hepburn,還有她那一頭俏麗的短髮(顯然不是人人都適合:p)。

電影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服裝設計,以及最佳劇本獎,如今已成為值得收藏的經典作品。向來只看過靜態照片的我也終於一窺永遠的女神Audrey Hepburn的風采,相信我,看過電影的你將再也不會懷疑Audrey Hepburn的迷人魅力。

##EasyRead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