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10, 2011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


>> from 開眼電影網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對於這部電影一直是久聞其名未逢其面的我,終於找到機會欣賞這部經典作品。看似簡單平凡的勵志小品、搭配溫馨感人的配樂,映照出40年間的美國歷史,真誠的人性與美好的結局。雖然很多時候看似運氣主導了成功,但天助自助者、傻人有傻福,堅強而單純的阿甘絕對夠資格成就一趟不凡的人生。

我很好奇電影與原著小說中的阿甘是否是不同個性的人,女主角Jenny又扮演著什麼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聞這部分的故事改編頗有落差,電影比起小說更偏勵志與感人取向。無論如何,Tom Hanks又再度演活了Forrest Gump,這個執著勇往直前的平凡小人物,在多變的環境中傳達出簡單踏實的夢。

瀏覽過IMDb Top 250 Movies,很多年代久遠已不可考,喜歡看電影卻又不愛踩到地雷,有時候挑經典舊片來看反而不容易失望,只盼望出租店也有收藏老片的習慣,讓我的經典回顧系列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Tuesday, April 05, 2011

天才雷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


>> from 開眼電影網

文明人有一種天性,喜歡將所作所為合理化;而大部分時候,這種過程都發生在事後。

在看電影之前,我就已經被片名還有DVD盒上的劇情概要給誤導了,我誤解了「天才」的意義,以為這是什麼完美詐欺、不留痕跡的精心策劃騙局,像是「變臉」或「機動殺人」那種身份替代,但過程也許像是香港一部舊片「怪談協會」般神不知鬼不覺令人戰慄。

不過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Matt Damon所飾演的Ripley比我想像中單純又脆弱許多,因為對上流社會的好奇與渴望被捲入,坦誠相對反而導致錯手殺人,之後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掩飾與痛苦。究竟該選擇以Tom還是Dickie的身份活下去呢?該坦承一切還是深埋內心?過去那個有選擇權的Ripley已不復在,為了苟活被迫一再深陷的他已喪失自我。

Ripley是個可悲的角色,"talented"給我的感覺諷刺意味多過讚揚,即使幸運逃過死刑,永遠得關上心門、偽裝自己的痛苦折磨,也像「無間道」一樣,深沉到無法形容。本以為與Peter相愛並恢復Tom Ripley身份是個美好結局,可惜天不從人願,悲劇仍須上演。

"How far would you go to become someone else."成為別人的同時也失去自己。為了圓一個謊,得說更多更多的謊,最終除了謊言,也一無所有。

Saturday, April 02, 2011

告白 (Confession)


>> from Yahoo!奇摩電影

很久沒寫電影心得了,既不是因為沒看電影,也不是沒有心得,只是潛在完美主義作祟,想要像個影評人般為電影下註解,以客觀陳述代替主觀感受,也因此難以提筆,總以為這是件沉重的負擔。仔細想想,我本來就只是個惰性很深的人,除非特別無聊,無論觀影前後都不會做什麼功課,對於那些令我難忘並大呼過癮的電影,其實我也只是感同身受,把自己主觀的人生體認投射在角色與劇情當中,共鳴越多迸出的火花就越燦爛,何必給自己寫作壓力呢?沒錯,我並不在意也不需要在意其他人看到些什麼,只需單純記錄著,被我寄情的故事們。

沒做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了「告白」這部電影,真的頗令人驚豔。雖然劇情的主線既驚悚又哀傷,卻帶給我一種彷彿偵探情節的快感,我很喜歡松隆子冷冷的語調和演出,幾位小主角們的所作所為在我看來雖被刻意誇大了,但那股被需要和叛逆的感覺卻是千真萬確的,母親的愛化為恨,化為復仇行動時的力量是非常可畏的,諷刺的是當一個復仇計畫告終,也許另一個也正萌芽。

拋開感性來分析,我對於復仇主打心理戰這點深表贊同,真正可敬的敵人是恐懼,不是既成事實,是害怕突如其來的傷害,而不是死亡本身。因此,訴說復仇計畫比起復仇行動來得更具張力,嘲笑也比攻擊更具傷害力,每個人都有脆弱的弱小心靈,只要找到破綻,人其實不堪一擊。

前陣子看的電影不少,但要去回想、翻舊帳不太符合我的個性,反正電影總是會一直看下去的,有留下心得的這些就當作幸運兒吧。

##EasyReadMore##